两会声音:建立食品科普黑白名单、禁标“零添加”
当前,在科技创新推动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,食品安全与健康科普中的问题不容忽视。不过,食品安全与健康相关科普鱼龙混杂,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的兴起让一些谣言、伪科普大行其道。
3月6日,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、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称,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自己带来了“关于加强食品安全与健康科普科学严谨性,提升谣言整治力度的提案”。
孙宝国建议,在构建社会化科普发展格局的当下,科普工作一要重视科普内容的科学性、严谨性,传播科学正能量;二要加大谣言治理力度,严厉打击“伪科普”和顽固谣言。真正让科普服务于百姓美好生活,服务于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建立科普白名单、黑名单
“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十大垃圾食品名单”“方便面24小时不消化”“喝牛奶致癌”等“伪科普”曾大行其道。
对此,孙宝国指出,传统渠道与新媒体渠道为抢占话题,获得高收视率、高关注度,平台存在内容审核把关不足的问题,时常会出现一些片面的,科学证据不足的,甚至是错误的内容。
同时,孙宝国表示,个别食品安全与健康科普宣传的内容本身严谨度也不够,断章取义、以偏概全、偷换概念等问题严重。
“超加工”“最少加工”等新事物、新概念,也成为困扰消费者的新难题。孙宝国解释,“超加工”“最少加工”原本旨在引导消费者合理膳食,指导行业健康发展,但部分媒体和所谓“专家”的过度解读,让消费者误认为“超加工”就是不健康,“最少加工”更健康,增加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。
他认为应加大对不实信息、谣言的清理整治力度,建议重点针对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、广告,微信、微博、抖音、B站等重点平台开展专项行动,对已播出、发布的相关内容进行及时清理。同时,探索建立食品科普白名单、黑名单的认证认可机制,坚持科普工作要由专业的人讲专业的事。对于一些长期散布不实信息、谣言的机构及个人加大监管、惩罚力度;完善各平台的信息审查、投诉机制,强化各平台自我监管责任。
孙宝国建议,应加大对顽固谣言的科普宣传力度。建议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牵头,协调多部门联合开展行动,从国家层面梳理、发布食品安全与健康领域的顽固谣言清单;鼓励高校、科研机构、科技社团等发挥食品领域科学家的重要作用,以科技界共识的方式对谣言相关内容进行科学、全面的解读;加强开展广泛、深入、持久、多媒体的科普宣传,让科学跑赢谣言,让谣言止于智者。
建议禁止标注“零添加”
一些机构或个人为谋取私利,打着“科普揭秘”的旗号,行伪科普之实。如2022年广受各方关注的网络视频食品“海克斯科技”事件,让很多网友误认为加工食品都是“科技与狠活”。
孙宝国表示,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食品产业。但一些食品企业为了商业利益,大肆宣传自己的产品“零添加”,这种行为不仅让企业作茧自缚,也反向加深了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。这种做法不但违背客观事实,也对消费者不负责任。
据了解,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》(GB 7718)目前正在修订中,拟明确规定食品标签不得使用“不添加”“不使用”及其同义语等词汇。《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也拟禁止标注“无添加”“零添加”。
孙宝国表示,新国标自2019年开始公开征求意见,至今仍未发布,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创新和规范。他建议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市场监管总局加速会签进程,尽快出台新国标。
来源:新京报
编辑:余凯
审核:老鱼